蔡襄的書法藝術(shù)觀
歷經(jīng)五代戰(zhàn)亂,書法藝術(shù)也走入了一個低谷。北宋王朝建立以后,由于皇帝和大臣的倡導,加上無數(shù)文人墨客的響應,書法再度勃興,形成了自晉、唐以后又一書法高峰。在北宋諸家中,蔡襄較年長,他“通過自己的書法實踐,不僅改變了宋初書壇的一片靡弱風氣,而且使后人能在晉韻唐風中找到書法創(chuàng)作的依據(jù),為書法史的發(fā)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”
《腳氣帖》尺牘 約1060年 紙本行書 26.9cm X21.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一、注重書法的內(nèi)在精神
蔡襄論書,以內(nèi)在精神為主,形似次之。他在《評書》中云:“學書之要,唯取神氣為佳。若模象體勢,雖形似而無精神,乃不知書者所為耳。” 蔡襄以“神氣”與“形似”對舉,強調(diào)應重視書法的內(nèi)在精神意蘊,外在的“形似”是次要的。如果只是模仿前人的點畫,而無內(nèi)在的精神,則是“不知書”,是不可取的。
關(guān)于書法的“神”與“形”的問題,早在唐人就有論及。書法作品要通過“形”展現(xiàn)出“神”,因為書法作品的創(chuàng)作是感性生命的誕生,蔡襄是深刻認識到這一點的,所以他強調(diào)書法以“神氣”為主,賦予靜止的字以靈動的主體精神。這對后來蘇軾、黃庭堅等尚“意”、重“韻”無疑是有啟迪作用的。
蔡襄 尺牘《離都帖》 1055 紙本 29.2cm X46.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蔡襄還特別注重書寫時主體的審美體驗,在《評書》中還云:“每落筆為飛草書,但覺煙云龍蛇,隨手運轉(zhuǎn),奔騰上下,殊可駭也。靜而觀之,神情歡欣可喜耳。”書法給人的審美體驗,很大一部分是在于書寫主體的感覺中。蔡襄在創(chuàng)作過程中,能夠以一種全身心的態(tài)度投入,同時體味到創(chuàng)作的樂趣。而只有在創(chuàng)作過程中融入了主體精神,書法作品才能展現(xiàn)出“神氣”,字也才有了鮮活的生命力。
但遺憾的是,蔡襄作為一個典型的文學侍從式的儒臣,在書法中表現(xiàn)出的主體精神,并不是那么陽剛的,而是一種陰柔的女子之氣。蔡襄政治品格較高,勇于寫《四閑一不肖》詩,直言敢諫,又頗有政績, 但其書法中所展現(xiàn)的性格特點卻是掩飾不了的。這可從后人對蔡襄書頗為一致的評價中看出:“君謨書如蔡琰《胡笳十八拍》,雖清壯頓挫,時有閨房態(tài)度。(黃庭堅《題 蔡君謨書》)” “本朝書法,蔡襄如少年女子,訪云尋雨,體態(tài)嬌嬈,行步緩慢,多飾鉛華。(米芾《海岳名言》)”[5]“蔡端明書如周南后妃,容德兼?zhèn)洹?《趙氏鐵網(wǎng)珊瑚》卷五)”從以上諸評論中可以看出,蔡襄書中展現(xiàn)出的“神氣”,乃是一種女人的秀媚之氣。蔡書的個性遠不如蘇、黃、米強,是毋庸諱談的。蔡襄的書法風格以平和溫厚為主,端莊嚴整而不刻板,溫厚平和而不抵觸,并不是張揚個性的,而是含蓄、內(nèi)斂的。他雖標舉“神氣”,認為“形似”次之,但后人從其書法作品中并未感覺到這點,可能是蔡襄本人在作書過程中達到了這種以“神氣”為主的審美體驗。
蔡襄《海隅帖》1045年作 紙本 28.8cm×158.6cm 臺北故宮博物
二、認真學習古人,博采眾家之長
北宋之初,唐人書風漸絕,而宋人書風尚未形成之際,蔡襄大力主張學習前人,恢復晉、唐古意。這種復古的思想,有力地扭轉(zhuǎn)了五代以來靡弱的書風,為一種新的書風建立掃除了障礙。也許正是由于蔡襄這種復古精神,才受到力圖進行詩文革新的歐陽修的青睞,所以大力褒獎蔡書。蔡襄對前代書法推崇備至,他在《評書》中云:“嘗觀石鼓文,愛其古質(zhì),物象形勢有遺思焉。及得原叔鼎器銘,又知古之篆文或多或省,或移之左右上下,唯其意之所欲,然亦有工拙。”“唐初,二王筆跡猶多,當時學者莫不依仿,今所存者無幾。然觀歐、虞、褚、柳,號為名書,其結(jié)約字法皆出王家父子。”蔡襄不擅篆書,但他尊崇小篆的“古意”,喜愛石鼓文的“古質(zhì)”,所以認為學書應取法前人,并為歐、虞、褚、柳找到源頭,指出“其結(jié)約字法皆出王家父子”,從中可以看出蔡襄強烈的復古思想。
蔡襄《澄心堂紙?zhí)?局部)尺牘 紙本 1063年作 行楷書 24.7cm×27.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而蔡襄本人在創(chuàng)作上也實踐著自己的思想,“從他的傳世作品中我們經(jīng)??梢园l(fā)現(xiàn)與前賢有著難以掩蓋的淵源關(guān)系,如《思詠貼》與懷素《千字文》的聯(lián)系,《自書詩稿》和王羲之《蘭亭序》的相近,《安道貼》對虞世南行書的繼承,《澄心堂紙貼》與楊凝式《韭花貼》的形似等等。” “從以上諸貼中我們可以看出,蔡襄書法在結(jié)構(gòu)上基本繼承了晉唐人法則,在平穩(wěn)中體現(xiàn)自然清逸的神韻;在章法上縱橫穿插,左右顧盼,行氣明朗,既靈活多變,又協(xié)調(diào)統(tǒng)一。蔡襄深悟唐人中鋒用筆所產(chǎn)生的線條流動感,又能參入晉人中、側(cè)鋒用筆所產(chǎn)生的線條方圓變幻效應。因而他的用筆既流暢,又有立體感,能在毫不經(jīng)意中見含蓄。同時,由于傾向于表現(xiàn)一種風神灑脫的韻趣,所以他借助自己的用筆熟練與準確,在行筆過程中無任何猶豫和修飾的成分,直接迅速,一氣呵成,于自然中見精神。用筆上的這一優(yōu)勢,使他的作品與晉唐舒服產(chǎn)生了明顯的區(qū)別:運筆速度快捷,提按動作明顯,線條律動增強,情感精神外拓。”
蔡襄著意學習古人,博采眾家之長,因此在自己的書法作品中時時顯現(xiàn)出諸多前賢的痕跡。對于蔡襄書的淵源,后人多有指正,認為出自二王、顏真卿、歐陽詢等等,所師法的前人眾多。蔡襄在書壇上的復古做法,同歐陽修在文壇的復古革新是遙相呼應的,所以被歐陽修引為同道,大加贊許,有“蔡君謨獨步當世” 的稱贊。
蔡襄《扈從帖》(又稱公謹帖) 紙本23.3X21.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
蔡襄在尊崇晉唐古意的同時,又進行了適當創(chuàng)新,開創(chuàng)了“飛草”的寫法。這種用散卓筆所寫的草書,兼有章草和飛白書的特征。蘇軾對這種寫法贊賞有加,在《評楊氏所藏歐蔡帖》中評價道:“(蔡襄)又嘗出意作飛白,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,識者不以為過。”沈括在《夢溪筆談》卷十八也贊嘆道:“古人以散筆作隸書,謂之‘散隸’。近歲蔡君謨又以散筆作草書,謂之‘散草’,或曰‘飛草’,其法皆生于‘飛白’,亦自成一家。” 蔡襄這種“飛草”書的代表是其《陶生帖》。因為帖中有“河南公書,非散卓不可為。昔嘗惠兩管者,大佳物,今尚使之也”之語,可見本帖那種帶有章草“雁尾”遺風即出于飛白書的草體,就是所謂的“飛草” 。蔡襄本人對自己獨創(chuàng)的這種寫法也頗為得意,在《評書》中有所描述,見前引。
但遺憾的是,蔡襄由于學書過雜,反而難精,并未真正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。連一直對他贊譽有加的歐陽修,也在背地里流露出惋惜之辭:“蔡君謨性喜書多學,是以難精。古人各自為書,用法同而為字異,然后能名于后世。若夫求悅俗以取媚,茲豈復有天真耶!唐所謂歐、虞、禇、陸,至于顏、柳,皆自名家,蓋各因其性,則為之亦不為難矣。嘉佑四年夏,納涼于庭中,學書盈紙以付發(fā)。(歐陽修《筆說·李晸筆說》)”[11]“性喜書多學,是以難精”,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蔡襄書法的結(jié)癥所在。在蔡書中可以發(fā)現(xiàn)諸多前賢的痕跡,但卻失去了自我。過多地用他人的東西掩蓋了自己的本性,這也正是很難從蔡襄字中發(fā)現(xiàn)他真實性情的原因。而蘇、黃、米則天真外溢,不過多雕琢,反而顯現(xiàn)出書家主體的獨特個性。
蔡襄 《雜帖》
蔡襄雖然獨創(chuàng)“飛草”的寫法,但總的說來,還是繼承之功多,開創(chuàng)之功少。后人評價其書法,亦注重蔡書對前代書法的繼承。蔡襄之書的成就主要在其對晉、唐風格的繼承上,這種復古做法在北宋初期書壇具有矯正流俗的作用。有的學者認為蔡襄是“揭示尚意書風序幕的奠基人之一” ,是不正確的。對于蔡襄的歷史地位,曹寶麟先生有一段精彩論斷:“在他之前,北宋沒有哪個人能對傳統(tǒng)書體作過如此全面和深入的繼承,完全可以說,蔡襄的努力,結(jié)束了趙宋百年以來書法渾沌無序的混亂局面,因而他無疑是個‘繼絕世’式的人物。但蔡襄有來自時代和本身兩方面的局限,這就決定了他繼往有余而開來不足。所以蔡襄的歷史地位,只能是一支‘尚法’遺緒的安魂曲,而決不是一座‘尚意’發(fā)軔的里程碑。”
三、注重書法基本功
蔡襄學書,用力甚勤,非常注重書法的基本功。他注重點畫,強調(diào)基礎(chǔ),循序漸進,主張從楷書入手,漸次行、草。蔡襄多次強調(diào)這點,如在《觀宋中道家藏書畫》詩中云:“草行戰(zhàn)騎合,楷正中軍嚴。”這里把草、行書比作沖鋒陷陣的戰(zhàn)騎,楷書則是坐鎮(zhèn)中軍指揮的統(tǒng)帥,楷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蔡襄晚年還強調(diào)說:“古之善書者,必先楷法,漸而至于行草,亦不離乎楷正。張芝與旭變怪不常,出于筆墨蹊徑之外,神逸有余,而與羲、獻異矣。襄近年粗知其意而力已不及,烏足道哉!(《文忠集》卷七十三)”在這段話中,蔡襄更明確表達出了以楷書為基礎(chǔ)的思想,末尾感嘆“近年粗知其意而力已不及”,一方面是自謙之辭,一方面是感嘆學無止境。
蘇軾對于蔡襄書大加贊賞,同時非常認同蔡襄以楷書為基礎(chǔ)的提法,他在《跋君謨書賦》中云:“余評近歲書,以君謨?yōu)榈谝?,而論者或不然,殆未易與不知者言也。書法當自小楷出,豈有正未能而以行、草稱也?君謨年二十九而楷法如此,知其本末矣。”
蔡襄《海隅帖》(局部)1045年作 紙本 28.8cm×158.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
后人亦有持同調(diào)者:“余聞古之善書者由楷以入行、草,非由行、草而入楷也,羲、獻、虞、禇皆然,本朝惟蔡公備此能事。(《后村集》)”“昔人傳筆訣云:雙鉤懸腕,讓左側(cè)右,虛掌實指,意前筆后。論書勢云:如屋漏痕,如壁坼,如錐畫沙,如印印泥,如折釵股。自鐘、王以來知此秘者,……宋則蔡君謨……(明·豐坊《書訣》)”我們今天觀蔡襄的楷書,力厚骨勁,端嚴遒麗,字字通身力到,其行筆結(jié)體多有變化,筆圓韻滿,沉著明潤,氣骨瀟逸而不俗,達到了端莊而又飄逸的境地。
以良好的楷書功底為基礎(chǔ),蔡襄的行書也非常出色,歐陽修、蘇軾都認為他的行書成就為最高:“歐陽文忠公論書云:‘蔡君謨獨步當世。’此為至論。言君謨‘行書第一,小楷第二,草書第三,就其所長而求其所短,大字為小疏也。天資既高,輔以篤學,其獨步當世,宜哉!’近歲論君謨書者頗有異論,故特明之。(蘇軾《論君謨書》)” “國初,李建中號為能書,然格韻卑濁,猶有唐末以來衰陋之氣,其余未見有卓然追配前人者。獨蔡君謨書,天資既高,積學深至,心手相應,變態(tài)無窮,遂為本朝第一。然行書最勝,小楷次之,草書又次之,大字又次之,分、隸小劣。又嘗出意作飛白,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,識者不以為過。(蘇軾《評楊氏所藏歐蔡書》)”但同時歐陽修、蘇軾、黃庭堅認為蔡襄小字較佳,大字則差一些。山谷也評曰:“君謨作小字,真、行殊佳,至作大字甚病。故東坡云:‘君謨小字愈小愈妙,曼卿大字愈大愈奇。’(黃庭堅《跋三伯祖寶之書》)”
蔡襄本人對字體的欣賞,喜歡那種“淡墨稍肥”的字,這可以從他對《蘭亭》摹本的評價中看出來:“然點畫微細瘦,不若此書有精神也。(《題唐臨〈蘭亭〉》)”“《蘭亭》摹本,秘閣一本,蘇才翁家一本,周越一本,有法度精神,余不足觀也。石本惟此書至佳,淡墨稍肥,字尤美健可愛。(《〈蘭亭〉考》)”從中可以看出,蔡襄作為一個典型的儒臣,在其思想中保守的成分占主導,并沒有蘇軾、黃庭堅、米芾等人的強烈叛逆思想,所以其書法思想也較中庸,個性特點不那么鮮明。
(原載《社科縱橫》2005年第4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