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毀孩子的家庭:母愛窒息,父愛淡薄 世界動態(tài)
#夏日生活打卡季#
【資料圖】
愛,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養(yǎng)料。
但如果愛錯了方式,沒有拿捏好尺度,也會毀了一個孩子。
作者 | 西瓜媽
知乎上有一個話題:缺愛長大的孩子和被過分保護長大的孩子,哪一種心理問題更大?
絕大部分網友給出了一致的回復:
“兩種孩子心理都會有問題,一種是被父母情感忽視,另一種則是被父母用情感控制。”
“缺愛的自卑、沒安全感;被過分保護的人格不獨立,性格麻木扭曲。”
“他們內心的感受是一樣的無力和自卑,總是不知道自己該怎么前行,這就像我們吃飯,不吃飯和吃的過多都難受?!?/strong>
心理學上有個“愛的空杯”理論,意思是我們要不斷地給孩子“愛的杯子”里加水,這樣他們的內心才能豐盈,充滿溫暖。
愛若缺失,內心空虛;但是愛若太滿,也會溢出來。
一個孩子最大的不幸,是母愛窒息,父愛淡薄。
窒息的母愛,是困住孩子生長的牢籠
前幾天,一位媽媽沖上了熱搜,引發(fā)網友熱議:
事情起因是六一兒童節(jié)當天,幼兒園一位家長想給孩子們慶祝節(jié)日,就買了一份蛋糕分享給班里的所有小朋友。
可這位媽媽得知消息后,卻在群里瘋狂發(fā)飆。
她說自己平時對孩子的飲食要求非常嚴格,只給兒子偶爾吃動物奶油蛋糕,幾乎不碰任何反式脂肪的食物。
因為托班的食物不干凈,她都沒有讓孩子上托班,寧愿自己送飯。
現在卻被別人“投毒”了垃圾食品,非常地上火,氣到手發(fā)抖。
為了懲罰孩子,逼出體內的植物奶油,她硬生生地給孩子灌了30毫升橄欖油,10毫升椰子油,還有10毫升亞麻籽油,最后孩子被嚇得哭著求饒:
“媽媽我以后真的不敢了,誰給我都不吃了!”
此時,這位媽媽才肯作罷。
愛本無錯,用心良苦也不應該受到指責,但如此過了度,不免讓人窒息。
記得《少有人走的路》里有句話:
愛的重要特征之一,在于愛者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。
尤其是母親對孩子的愛,更不能進行以愛為名的綁架和控制。
而這位媽媽看似是愛孩子,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,但實則是一種控制,她想借機告訴孩子:
“我是媽媽,你必須聽我的,否則我就會讓你付出代價?!?/strong>
孩子身體上的傷害,養(yǎng)養(yǎng)就能好,可心理上的創(chuàng)傷或許一生都難以修復。
真正的母愛,不應該強加控制,也不能密不透風,否則再優(yōu)秀的孩子困于其中,都會被逼瘋。
之前看過韓國名師李柳南的一本書,叫《媽媽的悔過書》,書中就詳細分享了兩個孩子被她“逼瘋”的過程。
她的兩個孩子,原本都很優(yōu)秀,兒子就讀于重點高中,女兒成績也名列前茅。
但她還是不太滿意,為了讓孩子再上一個臺階,她決定辭職專心照料孩子們的起居、飲食和學習。
此后,兩個孩子就按照她嚴密的計劃,每天像個機器一樣,標準化地運轉。
包括什么時候起床、洗漱,什么時間學習,乃至吃什么,什么時候吃,也都必須按照她的要求去做,一旦違規(guī),還要遭受她嚴厲的懲罰。
可弦繃得太緊,總是會斷,最后兩個孩子雙雙選擇了退學,女兒甚至還出現了抑郁自殺的傾向。
媽媽的愛,能成就孩子,也能毀了孩子。
充滿干涉、控制、不加修飾的母愛,只會成為孩子人生路上最大的束縛和羈絆,讓孩子喪失獨立探索世界的能力和底氣,陷入和自己較勁的怪圈里。
淡薄的父愛,是扎在孩子心口的刺
親子專家林文采博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:
決定孩子未來“夠不夠自信、覺得自己夠不夠好”的人,更多的是爸爸。
爸爸對孩子的自我形象、自我價值感的影響,比媽媽更大。
爸爸代表了孩子與“他人世界”的連接,孩子人生的災難,往往就是由父愛缺失造成的。
《隱秘的角落》里的朱朝陽,就是一個典型案例。
父親朱永平與母親周春紅離婚之后,很快重組家庭,而自那以后留給他的就只剩下背影。
在朱朝陽的眼里,父親缺失了他人生的每一個重要時刻,包括考中學、生日......
平時除了給錢之外,也從不過問他的生活,就連考試得了全校第一,父親偶然間從牌友口中聽到,也只是炫耀式地敷衍了一句:
“我沒有興趣知道他考第幾啊,因為他每次都是第一。”
父親的冷漠,就像扎在他心口上的一根刺,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他是個不被愛的孩子。
所以當他聽到妹妹那句“爸爸喜歡我,不喜歡你”的時候,才會格外受刺激。
最后信念崩塌,誤入歧途,將自己羨慕的妹妹推下高樓。
心理學上有一種病癥叫“缺乏父愛綜合征”:
指的是那些沒有得到父親足夠關愛和陪伴的孩子,他們往往會有性格、情感方面的缺陷,甚至出現攻擊性行為問題。
從小缺乏父愛的孩子,內心的缺口是巨大的,而這道缺口往往就是釀造他們人生災難的禍根。
對于男孩來說,父親是最初的模仿對象,從小缺少父親的陪伴和引導,輕則自卑膽怯,缺乏責任感,重則犯罪、觸犯法律。
而對于女孩來說,父親將直接影響她對男性的認知和理解,未來擇偶和感情生活的質量都與父親密切相關。
親子關系專家胡慎之就分享過一個來訪者案例。
這位來訪者,是一位年輕貌美且相當聰明的一位女性,而她過往的戀愛對象幾乎全是年齡偏大的“爹系男友”。
起初她靠著優(yōu)越的外在條件吸引到了這些異性,但是最后她又無一例外都變成了被拋棄的那個人。
這讓她自己也非常費解,最后只好來接受咨詢。
在咨詢中,胡慎之發(fā)現這個女孩從小就缺乏父愛,她一直希望在男人身上找回一個爸爸。
“找回爸爸”的意思是,她不僅希望在男人身上找到沒有獲得過的父愛,她也希望在男人身上表達自己未能對爸爸表達的愛。
而這就導致她一邊拼命地索取,一邊用力地付出和討好,結果每次都不歡而散。
父親,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底氣,是指引他們通往世界的人。
如果爸爸總是缺位,對孩子總是疏遠和被動,那么孩子只會覺得:我很差勁,我不配得到任何人愛和關心。
久而久之,他們就會習慣性自我貶低、無底線討好他人、不敢展現自己,甚至可能因為缺愛走向歧途,陷入更大的困境。
母愛松弛,父愛熱情
孩子才能健康成長
樊登老師曾在一次分享中提到:教育孩子,媽媽要學會淡定,爸爸要學會熱情。
一個淡定松弛的媽媽,加上一個熱情似火的爸爸,孩子的成長才會變得更加健康和陽光。
但是,能讓媽媽松弛的也只有爸爸。
記得作家周沖曾分享過一段話,深表贊同:
父親離開,母親陷入濃濃的孤獨,她會本能地渴望與孩子相依為命,用愛將孩子裹挾,用焦慮將他捆綁,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。
于是,缺少父親的孩子,不自覺產生戀母情結,在心理上,終生與母親病態(tài)共生。
所以,不是媽媽太焦慮,充滿控制欲,而是爸爸太冷漠無情,總是缺席。
如果爸爸總能對媽媽以貼心的幫助,對孩子以熱情的回應,我相信沒有一個媽媽會滿身焦慮而傷害到孩子。
演員鄧超在這一方面就做得相當不錯。
作為父親,即使工作再忙,他也從不缺席孩子的成長,只要一休息就會陪著孩子進行各種各樣有趣的活動。
作為丈夫,他充滿責任和擔當,給足了妻子安全感和歸屬感。
前幾天孫儷就在微博發(fā)表長文,慶祝與鄧超結婚12周年,滿屏都流露著對鄧超的夸贊和感謝。
她說過去的自己就像“一塊冷得不能再冷的冰塊”,因為擁有“一團熊熊燃燒的熱火”,所以她漸漸溫暖松弛起來。
而這份溫暖不僅修復了她原生家庭帶來的創(chuàng)傷,也讓她能以新的面貌、更大的能量去經營去自己的小家庭。
現在兩個孩子,一個被她教育成了開朗陽光的小帥哥,一個成為了活潑開朗的小公主。
愛不是心理活動,而是實際行動。
讓孩子心靈健康地成長,爸爸再忙都不能耽擱對孩子的陪伴,再疲憊也不能磨滅面對家人時的熱情。
因為能讓媽媽情緒穩(wěn)定、松弛自洽的,是丈夫;能讓孩子勇敢自信、有安全感和底氣的,是爸爸。
心理學家曾奇峰說:
孩子成長沒有偏方,有的只是負責的父母,提供的穩(wěn)定而健康的土壤。
這塊土壤里,是父母完整而健全的愛,是媽媽的松弛陪伴,更是爸爸的熱情參與。
家庭教育,應該是父母雙方一場愛的“合謀”。
爸爸不能變成家庭里的“隱形人”,否則媽媽就只能把感情和注意力本能地轉嫁在孩子身上。
最后孩子陷入“母愛窒息、父愛缺席”的絕望境地,痛苦一生。
父愛不冷漠、缺席,母愛不泛濫、窒息,孩子的成長才會不留遺憾,沒有羈絆,成為一個自信、勇敢、幸福而快樂的大人。
點個“贊吧”,與所有父母共勉!
編輯:qysb005標簽: